市残联以转作风成效促进残疾人事业 更好、更快发展
转作风活动的基础在转,关键在做,成果在于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促使残疾人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教育、就业、维权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
市级福彩金提取10%为我市717户低保范围内的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重度残疾、缺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一类保障范围。

为困难残疾人发放慰问金和辅助器具

第二十八次全国“助残日”慰问捐赠活动
二、聚焦精准康复,有力推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现
精准实施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85名城乡智力、精神一级残疾人发放了托养补贴,对77名听力、脑瘫、智力、孤独症、低视力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对52户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139名残疾儿童开展免费康复训练。为70例白内障患者发放了手术补贴,为159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发放残疾评定补贴。全面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223名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了入户诊疗、康复指导等服务。为163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和一日三餐的日间照料服务。为33名脑瘫肢体残疾儿童装配了矫形器,为63名盲人开展了定向行走、社会适应等训练,为10名听力残疾人适配了助听器。完成残疾人精准康复系统录入工作,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90%以上。充分利用“爱耳日”、“残疾预防日”开展残疾预防、康复宣传及义诊活动,为有需求的残疾人精准发放辅助器具188件。

“爱耳日”活动现场
三、教育就业工作协调发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和就业率持续提高
为141名残疾学生、残疾幼儿发放教育助学金。实现残疾人就业666人,其中按比例就业486人,集中就业50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0名,扶持自主创业120人。举办了全市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80余人。为3家集中就业单位和2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发放补贴。组团参加了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指导员培训暨全省职业指导模范选拔赛,2名同志获得“职业指导模范”荣誉称号,团体获得二等奖。组团参加了全省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2名选手分别获得单项第二名,团体获得优秀组织奖。
四、坚持以摸清底数完善政策为基础,全面完成残疾人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
研究制定了《嘉峪关市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培训实施方案》,组织80余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了专题培训。采集核实、动态更新了6328名持证残疾人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其中手机APP采集6315人,手机录入率达到97%。成功承办了全国残疾人信息数据动态更新试点单位经验总结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我市工作经验,得到了中残联、省残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8年全国残疾人动态更新工作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总结会
五、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残疾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组团参加了全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四届特奥运动会,获得金牌17枚,银牌23枚,铜牌18枚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认真做好体育健身示范点申报工作,我市2个社区被命名为“甘肃省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组织开展了全市残疾人迎新春文艺演出暨慰问捐赠、全国第十九次“爱耳日”宣传、“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赞颂改革开放·共享发展成就”等项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组队参加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活动,我市作品得到了一致好评。组织55名社区康复指导员及残疾人体育爱好者开展了全市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培训。

我市参加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比赛队员合影
六、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不断完善
完成了职业康复中心主体、室内绿化、亮化工程竣工验收及项目审计决算工作,初步开展了辅助性就业人员农艺花卉养殖培训等工作,为下一步运营探索了经验。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完成了项目用地、规划、环评、稳评等前期工作。完成了长江假肢装配站的场地改造,假肢、矫形器制作设备的采购已到位,现已具备开展服务条件。

